经典案例

海关查获6万张问题地图涉外安全引关注专家呼吁加强地图管理和审查

2025-10-15

文章摘要:近日,青岛黄岛海关在对出口货物进行检查时,查获高达6万张“问题地图”,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所谓“问题地图”,是指那些未取得合法审图号、在疆域标注上存在重大错误、或在领土主权表达上偏离国家规范的地图版本。此事暴露出我国在地理信息产品出口、地图编制与审查、跨部门协同机制以及法律制度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漏洞。专家纷纷呼吁,应进一步强化地图管理体制、完善审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提升社会监督与技术手段,以防止类似问题地图流入国际市场、损害国家形象与主权利益。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地图出口管理缺失**、**编制审查机制漏洞**、**法律制度与执行力度不足**、**技术与社会监督支撑薄弱**,逐一详细探讨此次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制度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化路径和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系统总结,指出此案的警示意义,并呼吁各界共同推动地图管理和审查制度的系统升级,以守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际信誉。

1、地图出口管理缺失

首先,此次海关查获6万张问题地图,暴露出地图出口管理在实务层面存在明显缺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境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监管办法》的规定,“问题地图”属于“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物品,禁止进出口。citeturn0search0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批地图仍然通过海关出口环节,说明对印刷品中的地图类目、地图合规性审查尚未形成闭环机制。

其次,海关人员在日常查验中难以快速辨识地图中的细微错误或主权表达偏差,缺乏必要的专业地图审查能力。这就使得即便有规定,执行环节也可能因知识盲区而放松把关。加之出口印刷品种类繁多、环节复杂,地图产品可能被混入大批印刷品中,一旦审查制度不严,就易被遗漏。

再次,跨部门协同机制尚不畅通。海关作为边防口岸部门,负责进出口监管,但对地图内容是否符合测绘管理法规、是否具备合法审图号等方面的专业判断能力相对欠缺。若未与自然资源部、测绘主管部门建立高效共享和会审机制,地图出口的“合规审查”往往止步于外形形式审查,而无法深入到内容合规层面。

2、编制审查机制漏洞

地图编制与出版是地图产品质量与合规性的源头。此次6万张地图被查出缺乏自然资源部核发的公开地图审图号,说明在编制与出版环节,审查机制存在明显漏洞。citeturn0search0 正常情况下,公开地图的编制必须经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测绘审核,领取审图号后才能出版、流通。

然而,一些地图编制单位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或投机进入印刷出版环节,绕过正规审图流程,特别是在出口印刷地图中手段更易掩蔽。此外,部分编图机构可能为了降低成本、加快出图速度,对边界表示、海岛标注等敏感内容审查不严格,导致地图与国家规定标准出现偏差。

审查机制还可能存在地方保护、利益错配的问题。有的地方或出版单位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出口,可能对地图编制单位放宽审查标准;又或者审查部门在人员、装备、权限等方面实力不足,使得有问题的地图在官方“把关”环节得以流过。

3、法律制度与执行力度不足

尽管我国已有《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为地图编制、出版、审查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显不足。citeturn0search10 地图领域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理应严肃对待,然而法律与行政法规在惩处力度、制度细化、责任追溯上尚有强化空间。

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地图在未获得审图号、标注错误、漏绘敏感岛屿与海域等方面问题严重,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乃至更为严厉的责任追究,但目前公开报道未见对具体责任方进行严惩通报,这不利于产生应有的震慑效应。

此外,法律制度中对跨境地图商品、公民与企业使用、出口地图的监管边界尚不够清晰。例如,在数字地图、电子地图与纸质地图交界之处如何界定责任与许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若法律制度不能适应新时代地理信息产品多样化的形态,执行容易滞后。

再有,雷火官网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机制、责任追溯机制设计仍有待完善。要做到从地图编制单位、出版单位、进出口环节、责任人层层问责,形成“谁出图谁负责、谁出口谁负责、谁把关谁负责”的责任链条。

4、技术与社会监督支撑薄弱

在地图合规管理中,仅依靠人工审查、行政审查往往力不从心。要在数量多、形式多、误差隐蔽的情况下有效识别“问题地图”,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最近有研究提出“问题地图检测数据集”(Problematic Map dataset),用于训练算法识别地图中国家边界错误、敏感岛屿漏绘、国界线偏差等典型问题。citeturn0academia9 这样的技术支撑可成为地图审查的重要辅助工具。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比对校核技术等可以在出版前、出口前进行批量自动化检测,对地图中的边界、命名、标注等敏感内容进行机器预警,从而减轻人工压力、提高发现效率。

再者,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目前仍较弱。公众、学者、媒体缺乏及时接触、举报地图问题的渠道;地图产品在出版后缺少公开的合规登记与公示机制,使得“问题地图”流通的风险难以被社会及时发现与制止。若能够构建地图合规公示平台、设立举报机制、邀请专家定期监督,就能增强地图领域的透明度和外部压力。

总结:

此次海关查获6万张“问题地图”事件,既是一场边检口岸的查验行动,更是对我国地图管理制度体系的一次警示。它暴露出从地图出口管理、编制审查、法律制度执行、技术保障和社会监督等多个环节的制度短板与操作盲区。若不及时修补与强化,这类问题极可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重复出现。

海关查获6万张问题地图涉外安全引关注专家呼吁加强地图管理和审查

面对这一挑战,必须构建全链条、系统化的地图管理与审查机制:完善出口环节审查制度、强化编制单位的合规审查责任、提升法律惩治力度、引入现代技术工具辅助审查、扩大社会监督参与。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问题地图”流入国际市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与地图文化安全。